红珊瑚

三大规划重磅发布松山湖科学城揭开面纱,

发布时间:2022/8/17 18:01:41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吴家明

  东莞曾有过许多关键词,比如“世界工厂”,但现在提起东莞言必及“松山湖”,还有松山湖的华为。

  华为的庞大体量,决定了它的任何一个业务布局都会引发外界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东莞提出,要举全市之力,聚八方之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据悉,松山湖科学城规划面积90.52平方公里,以松山湖高新区为主体,整合大朗、大岭山和黄江三镇相关战略地段。

  根据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时间表”:

  到年,全面完成建设布局;

  到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到年,科学城全面建成,跻身全球著名的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为实现以上目标,松山湖及东莞将从强化资金土地要素支撑、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实施保障三方面,全力保障科学城建设。

  去年10月,东莞市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松山湖科学城将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同时,提出松山湖科学城的重点任务,可以概括为“五个工程”: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知识产权示范地、科学人文宜居地。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工程为例,东莞将加快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逐步形成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中度和显示度;高标准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有序构建一流实验室体系;加快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建设进程,促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取得新进展。

  在打造新兴产业发源地方面,东莞将抓住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创新链与产业链交融、科技企业培育、生产性服务体系等重点,汇集新兴产业集群;在创新人才集聚方面,通过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建构国际化科研人才交流平台等手段,促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在建设知识产权示范地方面,主抓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知识产权保护两个关键;在营造科学人文宜居地方面,通过融入大湾区交通生活圈、加强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的供给,创造更加优越的综合环境。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披露数据,截至年12月10日,松山湖高新区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新型研发机构30家、国家级孵化器14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聚集了华为终端、华贝电子、生益科技、普联技术、歌尔智能等一批龙头企业;引进了东阳光、红珊瑚药业、菲鹏生物、众生药业、博奥木华、汇川科技、拓斯达等生物和智能装备企业。

  “从年到现在,待了将近八年,感觉东莞变化最大的就是松山湖。”陈深所在的公司早于10年前就在东莞黄江附近设厂,“刚来的时候松山湖人很少,但现在松山湖越来越热闹,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虽然松山湖比较多高科技产业公司,但其他镇街还是工厂偏多。”

  深莞科学城联动

  近年来,深圳的产业外溢效应加速显现,凭借地缘、产业配套、城市环境等优势,东莞成为深圳产业转移首选地之一。说起产业转移,第一波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深圳提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当时,有一批企业特别是台商来到了东莞。只是,深莞产业合作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企业主体形态从中小企业演变为大型企业,产业链位置从低端迈向高端环节、产业分布从传统产业转变到新兴产业。提起松山湖产业,多数人的印象最深的当然就是华为。

  去年9月,东莞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推动南部各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而松山湖科学城成为其中的关键词之一。《意见》提出,大岭山、大朗、黄江携手松山湖科学城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同时推进南部各镇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与深圳轨道交通、高快速路、市际联接路及跨市公交的联通衔接,并通过松山湖科学城探索与深圳共建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可谓紧密相连。瞄准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深圳光明科学城,建设步伐再提速。今年3月,《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年)》在最新一期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中正式发布。《规划》对光明科学城建设明确了时间表和任务图:至年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基本形成。在建和运行的区域性装置设施达到7个,完成1-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并开工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体制机制取得突破,中山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和机构投入运营,深圳湾实验室基本完成综合性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展望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4月20日,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重大科研机构平台集中入驻光明科学城,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正式签约,深圳湾实验室场地二期工程等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

  如今,华为、OPPO、VIVO等一大批企业已经在深莞两地跨城布局。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所说,“深圳将会超越硅谷,因为硅谷没有东莞这样水平的制造业承接基地。”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表示,随着经济成长内涵和模式的变化,深莞两城的经济互动开始加强。深圳对东莞智造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未来深圳超越硅谷,成为全球性的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显然离不开东莞强大的“智造”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07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