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珊瑚 >> 红珊瑚的种类 >> 野猪都会互救,我的孩子为什么不体谅我
优质父母课堂
DAY
野猪都会互救,
孩子为什么不体谅我?
看了一篇文章,说野猪懂得拯救危难中的野猪。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动物“亲社会行为”研究,发现在好几种哺乳动物中都有这种互助行为。
身为高级灵长动物,我们人类是不是应该比所有动物都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呢?养过孩子的家长可能会说,有时候觉得孩子不体谅我……
(不如生叉烧系列)
体谅他人的能力,本质上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分享、合作、帮助等。我们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规律上来谈谈,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不体谅我们。
1
年龄太小--道德动机还没发展起来
对策
等孩子长大
研究道德发展最有名的两位心理学家,皮亚杰和柯尔伯格都发现,在6/7岁以前,有一个前道德阶段(前习俗水平),行为和我们理解的“道德”无关,主要看行为结果对自己有没有利。
如果你孩子年龄小,就不要说“你怎么不体谅爸爸妈妈阿,你怎么那么没良心”这样的话了,他们的“道德”还没发展起来。
但是小朋友还是有共情能力的,当你表现出悲伤等情绪的时候,他们会来安慰你。但这和“道德”没有关系。
2
缺乏练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对策
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体会他人感受
打破“全能自恋感”,可以换位思考,这种能力是后天习得的。
如果家长一直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就发展的很慢,甚至没有发展起来。
跟学走路、学讲话一样,我们的很多能力都是在不断失败、不断练习中发展起来的。
我们也不能指望孩子一夜之间就会体谅父母了(遭遇重大变故可能会这样),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和孩子讲述并让TA练习这个能力。
3
无助的挫败—错误的“体谅”指标
对策
明确告诉孩子可以为你做什么,
并且这件事在TA能力范围内
当我们说“你能不能体谅我”的时候,对方需要知道“怎么做”是真正体谅到你了,还需要知道“我能不能做到”这个要求。
在咨询中,不少家长告诉我,“我只要求TA好好学习,就是对我最大的体谅”。每次我听到这样的回答,都觉得头疼。
学习压力本来就大,现在更大了,居然还跟孩子孝不孝顺挂钩了。
我问家长:“怎么样你觉得是好好学习了?”
家长一般会说:“我们也不要求成绩多好,就是尽力就好。”
“尽力就好”也是让我很头疼的回答。
因为每次孩子觉得自己很努力了,父母老觉得他们没尽力。“尽力”成为一个非标准化、难操作化的指标,也成为一个激发亲子矛盾的指标。
把孩子好好学习作为体谅自己的指标,是非常不明智的:
(1)见效周期长,孩子需要忍耐长时间的“无效感”,容易有无助的挫败;
(2)因果错位,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自己是让父母不开心的原因,陷入自我谴责,或者对父母的怨恨;
(3)未来的隐患,如果孩子潜意识里形成“好好学习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逻辑,未来发现好好学习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是巨大的隐患。
4
被忽视的体谅—孩子已经在体谅你了
对策
去发现并肯定每一个小小的体谅
我在咨询中发现,几乎每一位青少年,或多或少都可以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也都已经在努力体谅了,但很多时候父母
(1)认为理所当然,忽视了孩子的体谅;
(2)认为还不够,反而指责孩子做的不够好。
看到这里的各位,一定是爱学习的家长,你也一定知道在这一点上如何调整了。
王洲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北师大心理学硕士
成都心协催眠与心理健康专委会秘书长
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
心理咨询请扫码